新华社报道,安徽省亳州市进行千户调查:有78%的家庭觉得“婆媳关新时期的婆媳关系如何相处?我认为这是一道生存智慧题: 俗话说:“婆媳亲,全家和”。婆媳关系,可以说是中国家庭内部人际关系中的一个传统难题。尽管目前婆媳受教育程度和素质均比以前高,婆媳同住的比例比以前低,但是依然有相当部分的人仍然觉得“婆媳关系”很难处。实际上,在现今的社会,婆媳关系的经济依存度很低,但为何还会造成近八成的“婆媳不和”呢?有几个方面:
一是有一个生活与处事的习惯问题。
譬如说,有的儿子就特别懒,什么也不想动,而当母亲的呢,还特别“喜欢”儿子的懒劲,宁肯自己做也舍不得儿子去做,宠着、惯着。然而当儿子成立了家之后,当媳妇的可没有宠、惯自己丈夫的“义务”,该做什么就得做什么,甚至不该做什么的还得指挥自己丈夫去干这干那做,于是,当母亲的就受不了了,对儿子就特别心疼起来,尤其是当小俩口发生了小矛盾之后,一个劲儿地就偏向自己的儿子,婆媳之间的矛盾也就产生在这些小的、说不清谁对谁非的恩恩怨怨之中。
二是有一个年龄的问题。
婆婆与媳妇之间,毕竟年龄差距很大,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生活方式,有他们的兴趣爱好,有许多是谈不上错与对的问题,婆婆因为看不惯,又因为是长辈,想管,硬要将自己的生活方式、兴趣爱好强加给年轻的媳妇身上。于是,一个想管,一个又不服管,这也会产生矛盾,这就是人们所称的代沟或代际差异。
三是有一个观念问题。
为什么社会上只有“女婿是丈母娘的半个儿子”,而没有“媳妇是婆婆半个女儿“的说法?我发现婆媳关系难于相处还有另一重要原因?这个原因是因为一个字:“爱”。“爱”这个东西,是很奇怪的。尤其是当它变成两个人所属的时候,就比较地自私的。譬如说,当妈妈总是非常疼爱、关心自己的儿子,因此就有伟大的母爱之说,因而在当母亲的潜意识中都有一种这样的“本能”,不希望其它的爱来干扰母子之间的爱。然而,这是不可能的,当儿子找到对象、成了家之后,必然会将儿子对母亲的爱转移到自己对象的身上。有相当一部分的母亲,就是适应不了儿子对母亲的“爱的转移”,在潜意识中就有一种说不清楚的妒忌和不快。尤其是那些心眼比较小的婆婆,当小俩口表现得亲亲热热时,更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味道,在内心深处甚至还有一种“我的儿子居然被这个丫头夺走了”这种想法。有了这种想法,她就要“找岔”、“找借口”,将这种“说不出来的味道”发泄出来…于是,矛盾说不上在什么地方就冒出来了。
四是有一个感情的问题。
这个问题在这四个问题当中相当重要,能起到引擎与导航的作用 。当原本没有亲缘关系,“本不是一家人”的男女,由于相爱“走进一家门”的时候。婚姻,不仅带来了夫妻关系,而且也带来了一大串家庭关系与身份,婆媳关系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关系。
对于媳妇来说,婚前与夫家的人一般交往比较少,她对丈夫是真有之情,而对公婆和夫家其他成员就只有应有之情。但是,大多婆婆没认识到这个问题,她看到媳妇与自己的儿子结婚,走进自己的家,就会本能地形成一种预期,那就是儿媳妇应该像女儿、儿子那样对待自己。可是往往儿媳妇因为缺乏“真有之情”,恰恰无法做到这一点。
同样,儿媳婚后改口称婆婆为“妈妈”,也会本能地将婆婆的行为与自己的母亲相比,形成婆婆应该像母亲这种预期。当双方混淆了婆媳关系与母女关系的时候,往往都会因为对方无法满足自己的预期而渐生不满。